◎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此处是借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的状态,来阐述人类应当具有道德的同情,要对陌生的他者所组成的民众之整体保持一种共生的道德情感。
儒学除了接纳和支持权利平等的一般社会规则外,还应当具有阻止社会规则滥用的意义。三、问题的引申 《儒学美德论》的写作,从章节发表的时间看,跨度较大。
边沁把公共伦理与立法的艺术联系在一起,点出了伦理规则切实的社会意义。二是儒家不仅讲德性,而且特别讲德行,所以也关注道德行为问题。从心行不二,或德性德行统一的思想出发,作者质疑美德伦理专讲内在品质,不关注行为及行为原则的观点。但是,这不妨碍现代社会对平等的个人权利的倡导并发展相应的价值规则。因此,他一方面指向对传统政教合一的批判,另一方面则追求现代性的政治社会秩序。
二、何种美德? 在西方伦理学中,美德伦理是相对于规则伦理而言的。这一区分在现代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痕,虽然后来的革命意识形态没有使用这个两分法,但其对封建道德的批判及对新社会公德的持续倡导,表明这个两德论影响深远。从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任务来看,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不能再仅仅理解为中国革命文化的中心,天安门的安字本来就对应着和谐、安宁,长治久安。
这与1935年的情况不同,跟自由主义立场上所提出来的问题方向是不相干的。在2006年以前,在社会层面,国学的教育和普及有很大的发展。因此我们对于孔子的态度要非常慎重。2009年对国学普及又慢慢向青少年发展,在央视2频道《开心辞典》栏目推出了开心学国学,这个活动选择在暑假播出,是面向青少年的,追求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德育的养成,这跟整个自下而上推动国学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对这一文化事件发表意见的人很多,从媒体误导、愤青心态到文革遗风,都参与了对这一事件的议论。江泽民同志在1989年秋天作了关于孔子的讲话,他讲的方向是明确的:第一句话,他说中国古代有孔子这样一个思想家,我们应引以为自豪;第二句话,他说孔子思想是很好的文化遗产;第三句话是,应当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发扬。
此后便有子藏子海的规划,如山东和上海这类项目的立项,也引起了文化界的关注。因此可以说,整个这一波的国学热是由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样两条线索的交叉推动所形成的。其次是2009年清华大学重建国学研究院,老清华国学院是中国现代国学研究的标志和典范,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重建自然引起了海内外的特别重视。中央电视台的这项工作得到了社会非常热烈的响应,后来成为这几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普及的一个先锋,带动了媒体对国学热的文化参与。
今天的天安门广场及其所象征和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的中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也是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繁荣发展的中心,更是和谐社会建构的中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在其包容范围之内,我相信这将逐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而经典汇编是国学研究的基础建设。就具体形式而言,有的是以诗词诵读为主,有的以儒家经典的普及版为主,如三字经、弟子规,也有一些是以儒家正典为主,如《四书》,甚至还有《五经》。此后国学机构渐渐增多,动静比较大的,首先是2005年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开始运用国学学科的方式进行国学教育和推动国学研究,这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和议论。
儒藏的编纂工程,引起了社会广泛的注意。如果就文化事件上来讲,新世纪有三个和孔子有关的文化事件,一个是孔子公祭,一个是孔子电影、一个是孔子塑像。
(引自谷牧《我对孔子的认识》)这就从方向上明确了我们在现代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怎么对待孔子。但遗憾的是,国家博物馆前孔子塑像一立一撤,引起大众关注,海外一片哗然。
这个立场和意义实际上就是,在新的时代,也就是在全球化时代、在一个多样文明共建的时代,中国文化怎么确立自己的文化态度,从而怎样正面回应从90年代以来关于文明对话的一个基本立场。我始终认为孔子塑像立在国家博物馆是积极的,而且从一开始我就肯定,在政治上可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标志,对团结两岸三地和一切海外华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有积极推动意义。总之中国文化经典或者国学经典慢慢成为学界的热点。这些批评主要来自于把它和1935年的本位文化宣言抽象地联系起来,更多的是来自于自由主义观点立场的批评。而国学学科问题的讨论,涵有对西方学科体系的某种质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从国学普及的方向和线索来说,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
其中季先生、任先生代表了学术界的一种态度,杨先生和王蒙则代表了更广的中国文化界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这个宣言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最后一个是2011年孔子塑像立于国家博物馆北门,百日后移入门内,引起议论。
这个事件的结果,不能不说是干扰了国家正常的文化秩序。其实孔子像即使立在广场内也是积极的。
虽然国学班的开展是在各种各样文化需求的共同推动下,而并非由政府主导的,但是由于社会各个部门的参与,使国学班相当流行,各个省市都非常多。到了2006年10月,由中央电视台跟于丹女士的合作,讲论语与人生,燃起了《百家讲坛》的发展,这个意义也是相当重要的。
于是推动国学普及的层次越来越多,甚至有一些是县市政府部门所组织的。2004年9月的甲申文化宣言,它是由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等倡导并发起。除了体制内的国学机构外,体制外的民间的国学教育机构也建立了不少,体现了民间对国学教育的热衷发展这个宣言的宗旨延续发展到尼山论坛。
2006年1月,《光明日报》建立了国学版,它本来的宗旨不是写学术文章,而是写给大众看,写给普通人看,所以国学版的初衷和整个方向是自上而下的社会文化传播,这与自下而上国学热的推动,对国学知识进行普及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个事件的结果,不能不说是干扰了国家正常的文化秩序。
其实孔子像的位置根本不在天安门广场范围内,媒体有意误导,而一些同志还根本不清楚孔子像的位置就大发其议论,是很不负责任的。虽然国学班的开展是在各种各样文化需求的共同推动下,而并非由政府主导的,但是由于社会各个部门的参与,使国学班相当流行,各个省市都非常多。
尼山论坛是面对全球文明对话的一个国家级论坛,由文化界主导,而政府也参与表达的。总之中国文化经典或者国学经典慢慢成为学界的热点。
这个论坛突出文明对话,在我看来,就是希望能够建立在全民的文化共识基础上,表达对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的态度,我们对此应该有一个积极的肯定,这是关于文明对话的第二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学的文化自觉。总体来讲,从2002年开始这个经典汇编现象可以作为我们判定近十年来国学热的第一个起点。于是推动国学普及的层次越来越多,甚至有一些是县市政府部门所组织的。其实,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就率先转型为国学研究院,但未引起社会的注意。
2009年对国学普及又慢慢向青少年发展,在央视2频道《开心辞典》栏目推出了开心学国学,这个活动选择在暑假播出,是面向青少年的,追求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德育的养成,这跟整个自下而上推动国学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虽然经历了这次曲折,但从整体上看,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人民对民族文化的信心不会减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的信心不会动摇,文化界和广大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和守护不会改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方针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我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景是乐观的。
2002年开始,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四川大学都提出儒藏工程的计划,2003年教育部正式发布儒藏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由北大牵头,儒藏项目后来在国家社科基金也得到重大项目立项支持。国学为什么现在很热?必定由很多因素促成,其中一定跟中国崛起、经济发展、国民文化自信的增强有关,和社会对文化的需求、认识有关系。
这些批评主要来自于把它和1935年的本位文化宣言抽象地联系起来,更多的是来自于自由主义观点立场的批评。最后一个是2011年孔子塑像立于国家博物馆北门,百日后移入门内,引起议论。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2:45天狐定制
2025-04-05 12:39天狐定制
2025-04-05 12:39天狐定制
2025-04-05 12:37天狐定制
2025-04-05 12:00天狐定制
2025-04-05 11:34天狐定制
2025-04-05 11:07天狐定制
2025-04-05 11:06天狐定制
2025-04-05 10:52天狐定制
2025-04-05 10:50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